0506的郭德纲到底有多强?
1、这二年是郭德纲从默默无名的天下皆知的的阶段,多少人是因为看到了那时候的郭德纲才发现相声还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从而爱上了相声。
2、那时候的郭德纲确实属于高产的演员,表演和创造(改编)的相声确实非常多,像有名的《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西征梦》、《我是黑社会》等等,包括在那几年前后的“我”字系列,还有长久无人表演的传统节目他也在舞台上表演的数目不胜枚举。
3、郭德纲以扎实的基本功,独特的嗓音,诙谐幽默的话语成功俘获了众多粉丝。
人生苦短,活一百岁的没多少人,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待会儿再笑。——郭德纲
2018年有一档节目《相声有新人》,当时被观众落票出局的李寅飞,临下场前说了这样一段感言“今天站在这里,不是以两个相声团体负责人的身份,而是以一个相声爱好者的身份对郭先生说‘我多怀念那个04、05、06年,在台上玩命说相声的郭德纲啊,我多盼着那个下午1点半开始卖加座,我8点在门口通道排队的那些日子啊”。一番肺腑之言,令在场的同行无不红了眼圈……而做为一个看着郭德纲一路走来的钢丝铁粉,我也很想说一句“我们也很怀念那个时候的老郭”!
登天难,求人更难。黄连苦,无钱更苦。江湖险,人心更险。春冰薄,人情更薄。……郭德纲
郭德纲真正红的是2005年,是在他拜师之后。2004年10月经石富宽与于谦(石富宽是于谦的师傅)的极力引荐下,郭德纲被本已看好他的侯耀文先生收入了门下。
众所周知侯耀文是相声***侯宝林的儿子。一个很有名望的相声世家。正所谓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当年举步维艰才刚有起色的德云社,就是从那一年开始越来越火的。那个喜欢喝酒,烫头,养马的于谦既是老郭的黄金捧哏搭档,亦是老郭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
东风也有转南时,瓦片也有翻身日
2006年郭德纲在***歌剧院演出,彼时的郭德纲正是红得发紫的时候,现场观众也给力,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返场。记录是当天返场22次。不久之后在天津的一场演出中,郭德纲在观众呼声中一再返场,更是创下了25次的记录。
郭德纲最经典的系列作品,大多都是开始于05年。著名的如《西征梦》、《托妻献子》,只说了一次的《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和著名的“我”字系列,“你”字系列和老段子翻新的“论”字系列,都为当时已经没落的相声行业,来了一个完美的起死回生。
当年最经典的《我这一辈子》、《我要上春晚》、《我要幸福》、《我是***》、《我要奋斗》、《我要反三俗》等作品,把一个勇猛无畏的底层草根形象诠释的淋漓尽致。那时的郭德纲搏命一样,怼天怼地怼同行。就像师傅侯耀文所说:他一路走来,步步血泪,无人扶持,势必嫉恶如仇”。
这行不好干,说得不好观众骂街,说得好了同行骂街。——郭德纲
的确!郭德纲一路披荆斩棘吃尽了常人吃不了的苦,经历了三灾五难,兄弟反目,徒弟背叛,众叛亲离……却是打碎牙齿咽肚里,最后还生生扛起了相声界那面落满灰尘的大旗。他却扛的问心无愧,扛的当之无愧!
郭德纲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相声界的扛鼎***,与他多年以来的努力,坚持,不放弃都是密不可分的关系,05.06年时他的爆红,也绝非偶然,如果没有被同行的冷眼相待,没有成名前那些小人物的艰辛苦熬,就根本不可能会有今天的老郭。
要知道,老郭从6岁开始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最后又师从相声***侯耀文。其间又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辗转梨园多年。直到1995年,创建了德云社。
前有古圣先贤说的好,你写的诗那得是男女老少都能看的懂读的通的才能称之为好诗,后有影评人也说,无论是什么样的片子,只有得到大多数观众的认可和了然才能算的上是经典。而郭德纲的相声恰恰就是如此,得到了绝大多数观众的共鸣和喜爱。
郭德纲有着几十年的舞台经验,独特的个人风格,以及深厚的功底。让他随时引经据典,张口就来,随机应变的能力,让冷场记录至今为零,还有他那各种各样出人意料的脑回路包袱,每每让台下的观众直听的捧腹大笑,拍案叫绝!
郭德纲的相声之所以能够在那个凉凉多年的相声界里脱颖而出,只能说,那是老郭的本事。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
想想郭德纲这些年遭受过那么多同行的诋毁和非议,对于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他来说,根本再不值一提。
在我看来,最大的原因并非是来源于『自身不努力』或是『过度商业化』。现在退步的核心原因有两个:身份的变化和文化市场的变化。
首先是身份的变化。郭德纲在05年前后还是 underdog,他最有名的『我』字系列相声基本上都是以塑造底层小人物为主,无论使用做阶级跨越一步登天的梦,还是通过底层视角的愚昧感来做包袱,其内核依旧相当完整与统一。这正是对于那些经典段子的抽取与改造,我们熟知的传统相声也是要塑造一个典型人物,在这基础上制造笑果。《文武双全》塑造的嘴硬的小人物,《揭瓦》里面不要脸的住户……这些包袱背后都是喜剧非常经典与常见的桥段,也是很有水平的。郭德纲心境与这类人物比较契合,塑造得非常好,自然大家觉得相声水平很高。
但是后来随着德云社发展壮大,郭德纲的身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已经做到了阶级跨越,成为了事实上的『有钱人』。这个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类比对象,就是冯小刚。冯小刚当初拍普通人的喜剧拍得非常好,大家也很喜欢;后来成了大导演,预算多了,拍出的东西反而显得精致有余但不接地气。正如现在的郭德纲,不可能再回头去塑造底层人物,观众也不会接受的。以他现在的身份能够塑造的,无非也就是类似『土财主』、『损友』或是其它一些与阶级无关的人物,这些人物能做出的喜剧是相当受限的,内核也不会有多少『悲剧』感。为什么于老师的父亲出场率这么高?于老师一家都是以什么形象出现的?大家稍微回忆一下就能理解了。当段子的核心人物从『我』变成了『我遇到的不同的人』,怎么可能还能引起这么多共鸣呢?
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德云社的相声会有不少比例性喜剧和屎尿屁的梗——因为这类段子和人物身份没有关系,无论人物是什么样,都可以用。缺少人物,相声自然显得非常零碎,甚至像是小段的拼接。在我看来,郭于这对搭档能够在如此明显的限制下做到现在的程度,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了。
第二个原因是题材受限,以及德云社关注度太高。为什么德云社如此专注于传统相声?在我看来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安全,没有政治风险。我们其实能够看到,十几年前的相声小品尺度要远比现在大得多,现在的舞台作品大量话题是根本无法涉及的,讽刺完全不可能冲向社会,相声演员想要规避风险,基本上只能靠自嘲(包括周围人)。缺少讽刺的相声还是好相声吗?为什么觉得当初的相声好听,哪怕是一些包袱不多的,比如《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因为真实、过瘾。现在不光是相声,整个文化市场都是类似的一个结果。要求相声来当出头鸟,不现实。
题材受限,不能说别人只能说自己;自己已经无法塑造小人物了,那现在郭德纲还能怎么办?那些『好听』的相声应该由徒弟们来创作,对于郭德纲来说能够做的事情更多是幕后的,台前主要是吸引人气稳定军心,相声本身艺术成就关系不大。他现在有点像是王晶,他可以投资很多不挣钱的艺术片,他自己也可能很喜欢,但是他自己拍,一定还是赚钱的商业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