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草书难吗?
既难又不难!
难在不去学着写或浅尝辄止。不去钻研,就不能辨识草书,又岂能写好草书呢?
不难,是指通过读贴、习贴、观摩等手段,能让自己辨识草书、掌握草书的书写规律,达到会认会写的目的。铁杵都能磨成真,草书理应写成功。
写草书难吗?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为什么这么说呢?
书法有篆、隶、草、行、楷五大书体,而这五大书体又衍生出无穷无尽的风格面貌。
那么,篆、隶、行、楷难吗?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要写好都不容易!
要说难,是没有选择好符合自己个性的书体书风,以及不得要领,不能持之以恒。
说不难,只要方法得当,勤加练习,用心揣摩,就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草书也一样,如果不适合自己个性,勉为其难,那是很难的,比如原则性强,过于谨慎小心的人就不适合了。
草书,有章草、小草、狂草。章草古雅,小草简逸,狂草放荡。
其实,章草、小草如行书,反而比行书笔画更为简约,只是有他们自己的书体符号。而狂草不仅要讲究草法,还要有不凡的才情和豁达的心胸。
写草书,只要具备一定的笔墨功夫,并不难,可先从章草入手,得其古意。再小草,得其雅逸。等功夫与才情达到一定高度再写狂草。如此,格调才能高雅,虽狂而不野。
学习书法,贵在坚持,不管哪种书体,若浅尝辄止,朝三暮四,那都是写不好的!
难,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在技术层面,首先是在字法方面准确记忆所有草书的符号,把字的草法搞清楚,其次是章法做到蜜不透风,疏能跑马,大张大合,第三是在墨法上湿枯结合,最难的是笔法,自古用笔不易,草书最讲究笔法,要通过大量的临帖,学习才能真真掌握,在思想艺术层面,草书主要是抒发作者情感的最佳载体,表达作者思想和艺术修养的最佳手段,把上述结合起来,创造一幅好作品真难。
难与不难都是相对的。
你的功夫下到了就不难。
要写好草书,有一些基本功要打扎实。
1,草法很严格,就是说你要记住字形。
草法是草书的基础。草书对草法要求很严格。
草书的简化字必须准确,有的草书是用符号代替的,有的草书草法和其他字极其相似,不能出现错误。
学习草法可以练习书谱、千字文,这个要博文强记,甚至要死记硬背,要反复练习。
2,草书对章法要求很严格,必须要懂得草书的章法布局规律。
篆隶楷行草书法五体中草书对章法的要求最为严格,也最为变化多端,也最容易表达书者性情。
但是草书章法有其规律。具体内涵有很多方面,你可以到我头条号里有一些相关的文章去翻翻看。
3,草书对线条的质量要求很高。
线条的质量几乎是草书的生命,这是一个关系笔法的问题。
只有草书练到一定程度,才能理解线条在草书作品中的作用。
做到以上3点,我觉得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下很大功夫的,总体来说写好草书还是比较难的。
仅仅依葫芦画瓢学草书符号,不算难。但是真正写好草书比较难,其中原因之一是真正要写好草书必须先写好楷书和行书,只有真正的写好楷书和行书,才能形成合理性的、规律性的草书技法迁移。能写好楷书行书,不一定能写好草书,因为草书还有草书的专项技法。如果没有扎实的楷书行书基础,无法形成正确的草技迁移,也就是说,沒有扎实的楷书行书基础,无法深入掌握正确草书专项技法。当今所谓的草书泰斗、草书***都是水货,连依葫芦画瓢还做不好,更遑论内在的合理性技法迁移!
陈桥兵变真的是一场阴谋吗?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和属下精心策划的一场篡位阴谋,其主要策划人很可能就是赵匡胤的心腹谋士赵普,赵普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后来又帮助赵匡胤定下“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略,使得赵匡胤基本统一天下。
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大戏可以说并不是他的首创,其只不过是模仿的后周太祖郭威,郭威在受到皇帝猜忌之后发动***,另立小皇帝继位,不久又***借契丹来犯,率兵北伐,结果在澶州发动兵变,建立后周。
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可以说和郭威如出一辙,柴荣的儿子只有七岁,这时候赵匡胤大权在握,主要是有军权,这时候正是篡位的大好时机,于是***借契丹来犯,出兵至陈桥驿,这才有黄袍加身的大戏,当然为了历史上留有好名声,***装是部下的主意,自己并没有参与谋划,可以想象,赵匡胤有勇有谋,此时又有军权,如果他不同意当皇帝,属下怎么敢呢?赵匡胤肯定是和部下商量好的,造反的成本非常高,搞不好就会身败名裂,这样的机密大事肯定要事先谋划,很明显这是一个骗人的政治把戏。
不过赵匡胤确实雄才大略,后来在国家治理上很出色,这就够了。
陈桥兵变是一起人为精心策划***。
至公元959年,赵匡胤为周朝争战无数,又刚刚随周世宗征辽有功,回到汴梁后,封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禁军,兼检校太傅,从此确立其权势和地位。世宗在这一年病逝,其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公元960年,也就是建德元年年初,北汉主刘钧,勾结辽兵入侵,太后立即命令赵匡胤为统帅,率兵北征,随行的将领都是心腹之人。在2月2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 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原来这正是他与心腹将领及谋士商定的立位之计,六年来,他在禁军和藩镇中结拜了义社十兄弟,有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等;在自己的幕府内,又招收了赵普、王仁瞻、楚昭辅、李处耘等一伙谋士、心腹。对部下,也是恩威并施,把士卒们治得服服帖帖。
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显示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做了北宋的第一个皇帝,史称宋太祖。